配资公司官网网站
高德“扫街”一周有余,本地生活市场竞争格局有哪些变化?从目前的情况来看,行业大格局尚未改变。
9月10日,阿里巴巴打出一张新牌——“高德扫街榜”。该榜单基于用户真实“行为+信用”生成,官方宣称“永不商业化”。据悉,高德扫街榜是阿里巴巴集团的高优先级项目,上一个同级别项目为淘宝闪购。
若说上一轮外卖平台的“0元购”还停留在“补贴换增长”的初级阶段,此次高德推出扫街榜,则直接瞄准了美团大众点评的核心腹地——一场围绕“用户决策入口”的争夺战就此打响。
据行业数据显示,2024年中国本地生活服务市场规模已突破35万亿元,其中“到店”相关服务(涵盖餐饮、旅游、休闲娱乐等)占比超60%,对应市场规模超21万亿元。从平台商业生态构建逻辑来看,“决策入口”堪称流量分配的“权力杠杆”:平台通过算法规则,直接决定哪些商家获得曝光、哪些用户被引导至特定商家。
阿里巴巴此时推出“扫街榜,显然是看中了本地生活市场的巨大潜力,希望借助高德地图庞大的用户基础与导航数据积累,进一步拓展自身的本地生活服务生态。不过,想要在大众点评的“核心腹地”站稳脚跟,高德需要突破的远不止简单的榜单技术。
作为中国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“活化石”,2003年创立的大众点评能以独立App形态完整存活至今,必然有其不可替代的“护城河”:与外卖市场“补贴驱动型”的用户关系不同,大众点评凭借20年积累的超5亿条用户评价、百万级达人笔记库——这些核心数据资产,才是其真正的底气所在。
一个具体案例或许能更直观地展现高德扫街榜与大众点评的差距。
近期,“西贝是否使用预制菜”“菜品口味优劣”“价格高低”等话题引发广泛讨论。若用户从未吃过西贝,分别通过大众点评与高德扫街榜查询其门店,会得到怎样的结果?
以青岛为例,西贝万象城店在当地小有名气。在高德扫街榜“市南区西北菜榜单”中,该门店位列第一,累计257条评价;但反观大众点评,该门店的点评数量达12406条,双方在内容丰富度上相差两个数量级。不过,两个平台给出的综合评分均在4.5分以上——这至少说明,尽管算法逻辑不同,双方的餐厅评分却存在趋同倾向,也从侧面反映出高德的评分算法尚未形成充分的差异化优势。
另一个现象同样值得关注:以青岛知名连锁餐饮品牌双合园为例,位于“状元榜”的双合园(上街里店)有156条评价,而同样位于核心商圈的双合园(崂山金鼎店),评价仅63条。这很可能是因为商场内门店在导航平台上更难被精准定位,而高德扫街榜的推出,目前看来也难以解决这一痛点。此外,由于高德扫街榜侧重算法评价而非用户真实体验,其集中化的榜单模式无法满足“千人千面”的个性化需求,更无法破解“熟客不依赖导航”的行业现状,甚至可能进一步加剧本地生活领域的“马太效应”(头部商家获客更易,中小商家生存空间被挤压)。
综合来看,目前的高德扫街榜还谈不上“颠覆”,更多是在大众点评构建的评价体系之外,为用户提供了另一种榜单选择。受限于内容层面的短板,用户在做消费决策时,仍需参考大众点评——两者当前是互补关系,而非替代关系。
值得注意的是,在阿里与美团的“双雄博弈”之外,更多势力也在试图切入本地生活赛道。
以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为代表的内容驱动型平台,凭借极强的用户黏性占据了更多用户在线时长;同时,它们通过构建“内容种草-团购转化”的闭环,持续尝试在本地生活领域抢占份额:比如抖音2024年首次推出的“心动榜”、小红书即将全面上线的“小红卡”功能,均在以差异化方式争夺本地生活市场。
在高德“扫街榜”推出前,从行业数据来看,用户的本地消费决策路径相对固定:筛选餐厅时先打开大众点评,参考评分与用户评价后,再跳转至高德地图导航前往商家;即便是在抖音、快手、小红书等平台被“种草”,用户也习惯去大众点评补充查询更多信息。
但如今,格局正悄然变化:抖音、小红书等内容平台在绞尽脑汁“绕过”大众点评,力求将“种草”后的用户留在自有平台内完成闭环交易;而亲自下场的阿里,虽在功能层面尚待完善,但依托高德的基础优势,未来仍有较大想象空间。显然,这场本地生活的“中场赛事”,才刚刚拉开序幕。(青岛日报社/观海新闻高一铭)
(作者:高一铭)配资公司官网网站
信达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